未来十年,忌创业,尤忌借钱创业,能活下去的企业就 3 种
这篇文章也就是提个醒,创业是个人选择,不是什么崇高的事业,不要把整个家庭经济搭进去,不要抵押房子,不要接受风投,更不要和资本对赌。
作者:人神共奋
创业企业最擅长讲的故事,没人听了
去年我就注意到一个趋势,公号后台向我咨询创业话题的留言越来越少,创业题材文章的打开率也不如从前,是创业者变少了吗?
这个趋势得到了验证,四年前的创业培训机构,课程火爆到名额靠抢,2017 年开始大批倒闭。
所以在我看来,创业明星茅侃侃之死,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,而是创业环境进入灰暗期的大趋势的缩影。而且这个趋势不是暂时的,是至少延续十年的中长期趋势,甚至预示着从 98 年开始互联网创业热潮的终结。
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?
根据媒体的报道,把茅侃侃的“万家电竞”逼上绝路的是两件事,一件是赵薇对万家文化的重组失败,这件事儿要是搁在 2015 年前,就是一个“重组方、壳公司、短炒游资”三方获利的案例,茅侃侃也可以凭借“电竞概念”得到它急需的资金。
但却有一股神秘而无法正视的幕后力量,让赵薇这种背后有大佬的人,这回也玩不转了。
另一件是重组失败后的第二个接盘者祥源控股对电竞资产的剥离,这件事放在几年前也不可理解,没错,万家电竞是亏得很厉害,可人家有概念、有成长性,可以大大提升公司估值。
但这回上面的监管思路变了,有炒概念嫌疑的重组审批通不过,以前靠资本运作做大市值的老路走不通了,这也意味着,创业企业最擅长讲的故事,没人听了。
这两件事,是中国资本市场 2017 年“脱虚就实,严打概念炒作”大背景下的必然。
如果视野再放大,这又是“龙头企业收入利润双增长,中小企业估值不断下降,高成长企业光环不再”的更大的趋势。
创业成功本来就是个小概率事件,创业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承受能力要弱很多。这个世界上既努力又聪明的人多了去了,决定成败的,还是风口。
从风口的角度看,二十年轰轰烈烈的大创业浪潮将走向灰暗时代,有四个原因:
原因一: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已不在创业上
2014 年,创业培训行业出现了一波火爆的行情,原因是一下子出现了大批创业者,而更大的背景是李相第一次提出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“创业驱动战略”,这也是他任内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。
这之后就有了一系列的创业配套政策,造就了 2014、2015 年风投行业大跃进,也包括后来引发一系列动荡与争议的金融创新,这个后面重点分析。
判断政府经济政策走向,最好的方法是比较每年 12 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,这代表了高层对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思路。
2014 年关于“创业”的表述有三句:“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、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”、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”和“以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”。
“有利于”、“鼓励”、“新动力”都是积极度很高的用词。
但到了去年年底的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提到创业的两处表述却变成了:“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”、“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上水平”。
熟悉中央文件用词的人应该明白,这两句表述在态度上是偏中性的,“有序”这个词,说明之前的创业氛围造成了经济上一定程度的“无序”,“上水平”说明之前的“创业和创新”层次不够。
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?我认为跟本届政府的另一项更重要的经济政策“供给侧改革”有关。
简单讲一讲“供给侧改革”。
2008 年的“四万亿投资计划”中,大量政府主导的投资导致很多行业产能过剩,大型企业亏损严重,银行贷款质量下降,还有地方政府的巨额隐性债务。
“供给侧改革”的核心就是“削减产能,重组企业”,一开始大家对这个政策都不太看好,但凭借本届政府的铁腕风格,谁不听话谁下马,居然在短短三四年内就办成了,去年央企个个赚得盆满体满。
那么“供应侧改革”为什么会影响到“鼓励创业”的政策倾向呢?因为以前也有过“压产能”政策,可一旦产能降下来,钢煤水泥等原材料价格恢复上涨后,一批中小企业又偷偷上马,产能很快又恢复了,一切又走上老路。
但本届政府的铁腕政策确实史无前例,环保风暴、防范金融风险,一波接一波的政策,就是为了压制中小企业的产能,保住“供给侧改革”成果,可这样一来,就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发生了矛盾。
以往创业最容易成功的行业,往往要靠政府投资的“溢出效应”,特别是服务于基础工业、周期性行业、公共事业等行业的企业,“供给侧改革”意味着这些创业企业没戏了。
那么,那些与“供给侧改革”关系不大的消费品行业的创业机会又怎么样呢?
原因二:全球的产业集中度都在上升
通常把一个行业的所有企业分成三部分,头部一两家龙头企业,中部几十家各有优势的企业,和尾部大量的中小企业。
创业企业的成功,其实就是在现有市场中细分出一个小市场,并占据相对垄断地位。
近十几年,互联网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市场格局,带来大量创业机会,整个行业以增量竞争为主时,龙头企业很难顾及这些小的细分市场,创业企业就容易生存。
创业企业利用市场细分的机会站稳脚跟后,凭借避税等不规范性的低成本经营优势,其成长性往往高于龙头企业。
(创业热情高的年份,都是行业集中度下降的年份)
时间长了,我们很容易把小企业的成长性高于大企业当成自古以来的真理。但事实是,上个世纪的 70、80 年代的管理革命中,欧美很多大企业的成长性高于小企业,巴菲特持有的都是可口可乐、运通等龙头企业的股票。
二十年风水轮流转,随着互联网红利消失,各行业都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,2017 年是行业集中度的拐点,无论是传统制造业、还是新兴产业,都出现了集中度上升,龙头企业高成长的情况。这就是去年中国资本市场的“漂亮 50”现象——少数大市值的龙头企业上涨,大多数中小企业下跌。
其实在全球都是如此,从芯片到金融,从重化工到航运,从消费品到服务业,行业集中度和大企业盈利都在上升,大象奔跑的速度超过了群狼。
很明显,大象起舞的时代,反衬了中小创业企业的困境。中国的创业板、中小板去年跌了一年,今年的市盈率还是远远高于沪深 300,按照股市“跌要跌过头、涨要涨过头”的规律,创业板没有两三年见不了底,大部分股票至少还有一个腰斩。
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——融资环境的恶化。
原因三:去杠杆,防范金融风险
前面说到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“创新战略”,为落实这个战略,服务于中小创业企业的“普惠金融”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,直接的结果是金融监管的放松,互联网金融大发展,我们熟知的手机支付、P2P、ICO、小额贷款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。
另一个更重要的结果是风投规模的急剧膨胀,追着创业者投钱。
融资渠道的放宽,金融监管的放松,有利于创业企业,前两年我做淘宝时,三分之一的流动资金都来自阿里信用贷款。
但问题是,互联网金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?前段时间美国上市的“趣店”泄露天机,都是从大银行“批发”出来的,这就是未来的金融风险。
中国的事,历来都是“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”,这次也没能例外。2015 年的股灾是中国金融业的转折点,之前政府是默许和鼓励金融创新的,结果全社会加杠杆,资金都进入资本市场,实业的困境没有解决,反而增加了金融风险。
2015 年后,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去杠杆,化解金融风险,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首当其冲,叫停校园贷,刹车 ICO,连巨无霸级的支付宝都低下了头,P2P 定时炸弹更是一个个按顺序引爆,最新的是钱宝网,下一个是谁,欢迎竞猜。
再想想风投机构手里的那点钱是怎么来的,心里还没点数吗?
如果仅仅是政策层面,影响可能就是三五年,更何况创业企业最集中的服务业,基本不受政策影响。
但下面要说的劳动力供应层面的变化,才是中长期的决定性因素。
原因四:即将到来的“涨薪潮”
1990 年是中国计划生育后,出生人口的最高峰,之后出现了连续几十年的出生人口下降。
这个出生人口拐点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有意义,1990 年出生的人,最早在 2006 年出来打工,也正是从 2006 年起,沿海出口加工型企业一线工人开始年年涨薪,因为工厂新招的工人数年年下降。
(制造业的涨薪潮)
我相信这只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预告片。
这一批人中的另一半在 2008 年参加高考,导致高考人数从 2008 年后也是一路下降,但得益于大学的十年大扩招,录取率从 57% 一路飚升到 82%,把这个拐点推迟了十年。
但 2017 年高考录取人数首次下降,确立了 2016 年的拐点,使得大学生毕业生源供应的拐点也将于 2019-2020 年到来。
到那时,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将逐年下降,十年前的制造业工人“涨薪潮”,将会在各个行业的白领中出现,成为创业者的噩梦。
这次的“涨薪潮”至少十年,也就是出生人口下降最快的头十年,大企业可以消化,但那些服务行业的创业企业,人力成本将会成为不能承受之重。
能活下去的三种创业者
上面只是分析了创业大环境,“创业”与“创新”作为一个大方向,国家政策还是会支持的,只是一个力度和顺序问题。
未来能活下去的创业企业基本上只有三种类型:
第一种介于创业企业与自由职业者之间的微型个人企业,没有正式员工,只雇佣兼职者和临时合作者,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,不用报税,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,这是一种“自我降维”的办法,因为不需要太高的经营目标,抗风险能力反而强。
第二种少数具有成本和定价优势的中小企业。或者在某一个细分市场有成本优势,或者创始人有技术优势,或者在某个行业某个地域有特殊的关系。
但有一点是前提,一定要控制企业规模,创业企业总是死于欲望。
第三种是极少数迅速成长后被大企业并购。行业集中度的提升,是因为大企业采用并购的方式快速扩张。不过收购的估值,肯定不如前几年。
当然,真正想创业的人,也不用想太多,反正政策市场环境再好,创业成功率也就是个位数。这篇文章也就是提个醒,创业是个人选择,不是什么崇高的事业,不要把整个家庭经济搭进去,不要抵押房子,不要接受风投,更不要和资本对赌。就算要借钱,也要利用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,把负债留给自己,把财产留给爱人孩子,为家庭资产做一道防火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