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任正非落泪,茅台袁仁国遭捕,中国两大巨头公司接连震荡的不同指向

历史的巧合,从来不是没有意义的。

这几天,中国有两个巨头接连卷入舆论风暴眼。

华为,中国实体经济中最具有伟大潜质的公司,遭遇黑暗时刻。创始人任正非听到美国供应商努力备货的情况,不禁“流泪了”。

茅台,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具标杆性的企业,号称弱势抗跌神器,长年拥有茅台魔咒,一旦别的股票价格超过自身就一定非死即残。今天,原董事长袁仁国被正式批捕了。

在你黄局长看来,这是大时代留给我们的隐喻——

过去,中国曾“自上而下”创建了茅台神话。今天,我们必须“自下而上”开创一个新的传奇,叫做“华为神话”。

唯有这样,中国才算是真正的“制造立国”。

也唯有这样,所有人才能迎来命运向上的转折点。

01

曾经有那么一刻,茅台觉得自己“死定”了。

1999 年 4 月 18 日,在对手五粮液集团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里,一位穿着深色外套、带着黑色方框眼镜的老人如期而至。

他兴趣盎然,这里走走那里看看,与工人们亲切合影。他的一句“要好好保护五粮液这块牌子”,更让全厂激动不已。

null

图片来源:人民网

这是建国五十年来,白酒企业第一次迎接如此重量级的领导,就连茅台酒厂也没有享受过此等待遇。这不仅是五粮液,也是所有酒类企业绝无仅有的历史事件。

当年 10 月,五粮液就与葡萄酒、黄酒一道被摆上建国 50 周年的国庆宴席。这是继 1988 年国家禁止在国宴上使用烈性酒之后,白酒再一次上了国宴。

当时,还是茅台总经理的袁仁国,才刚刚指挥完一支 17 人的“敢死队”完成营销生死战,好不容易才将茅台从亏损的边缘拉回来。

没想到一觉醒来,这个世界已变了天。

在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上,五粮液高居第四位,茅台则榜上无名。论市场综合占有率,对手五粮液是全国白酒之冠。论销售额和利税,五粮液是茅台的好几倍。论售价,五粮液还要贵上几十块。

五粮液似乎已将“国酒”握在了手中。但是后来的历史,大家都知道了,2000 年袁仁国登上董事长宝座,茅台就此开启了进击之路。

虽然注册“国酒茅台”商标屡战屡败,但它始终聚焦大单品,将专卖店开到了每个城市的要害位置,并以稳扎稳打的步调巩固“官酒”形象,将喝茅台推向地位和权力的象征。

2013 年,茅台的主营业收入跑赢五粮液,中国酒业之王彻底易位。市值更是一飞冲天,1500 亿、3000 亿、6000 亿、9000 亿……茅台的神话一次比一次疯狂。

茅台站上了历史舞台的顶峰,并不是说袁仁国有多么了不起,也不是这款酱香型白酒真那么好喝,而是茅台借着公务消费的东风,彻底癫疯起来。

从 1949 年开国大典、抗美援朝胜利、原子弹实验成功,到中国重返联合国、中美建交……茅台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。它恐怕是除了红旗轿车之外,全中国最为独一无二的消费品了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国酒色彩,茅台稍稍因势利导,便顺利搭上了国运的巨轮——

过去四十年里,大国经济一路向上。每一次遇到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关键节点,大国也选用了最轻巧的方式——大放水,搞基建和房地产。

而茅台又将整个公司的发展,深深镶嵌在了“中国模式”里,导致“政治经济学”取代“市场经济学”的供需,助推了茅台的一路高歌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是权力主导经济周期的特殊制度安排,创造了茅台的神话。

02

说句真心话,你黄局长是真不喜欢茅台。不是因为喝多了伤“身”,而是用多了伤“国”。

第一,茅台股价强劲的时候,往往也是地方政府性隐形债务加剧的时候。

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茅台的股价表现与基建投资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。

null

他说,茅台股价似乎是中国基建投资的一个非常靠谱的领先指标。茅台股价的强势往往领先基建投资一到两个季度。虽然这种统计上的相关性或许并不互为因果,但正如中国市场上的一句老话所云:烟搭桥,酒开路。

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。所谓酒杯一端,政策就松。大基建多半是政府、国企的游戏,体制之内要搞公关,联络一下感情,总不能学宁波敢死队的徐翔,派出一队美女套取公司内幕一样,搞些不正经手段吧。

所以,在基建狂魔准备起跑的时候,自然少不了国酒茅台作为润滑剂,来磨合上下级之间的小摩擦。茅台股价强劲,恰好是一大批项目落地开花的前兆。

然而,这种由政府挑头的基建,放在中国现实当中就存在着一种隐忧,即容易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,尤其是谁也摸不清的“隐形债务”——

在很多基建项目当中,资本金的来源,除了有上级拨款之外,地方上往往也会被要求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。这样做,是出于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,防止基层政府巧立名目套取财政转移。

对于大城市来说,配套几个亿不算什么问题。对于一些中小城市来讲,问题可就大发了。所以,什么投融资平台、明股实债乱七八糟的手段都用上了,结果就是堆出一屁股的隐形债务,埋伏在我们的经济体系当中,等待哪一天不景气了就爆雷。

第二,茅台风光起来的时候,往往也是房价涨得特猛的时候。

我们知道,地方政府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者。表面上看,土地的招投标过程很透明,大家都可以来投,公平竞争,其实里边的水深得很。

有些地块的投标条件,地方政府可以为某个企业量身定做,搞成定向供应。看起来是面向全社会,其实早已有了抽屉协议。一些严格按照市场规则不搞公关的企业,有时候就拿不到好地,只能盘下偏远的地块。

从拿地、四通一平、施工,到拿预售证、消防检查,房地产周期的哪一个环节不需要跟权力打交道,哪一次饭局上不需要白酒开路?

过去 20 年里,房地产行业几次拿来做夜壶,拉动经济发展。茅台则始终跟在背后亦步亦趋,共享繁荣。

03

其实,股市反映的恰是一个国家的底色。

但堂堂一个世界 No.2,竟然让一款白酒长期霸占资本市场的象征。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

回溯世界经济史,有哪一个曾经引领世界经济的大国,是靠奢侈品来挥斥方遒的?

有哪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大国,不是由科技类企业作为股市的代表?

美国作为世界老大,消费能力特别强,也没听说卖包包、卖红酒的企业成了股市风向标,排在前边的,都是苹果、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等科技 / 互联网公司。

中国股市的标志是奢侈品,其实正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微观镜像,反映了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独有特色。

该是时候改变这种局面了!

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,华为是为数不多肯花大力气踏踏实实搞研发、不参与房地产生意的巨头之一。

多年来,它一直坚持闭门修炼内功,实行备胎计划。所以,在今天这种关键时刻,任正非才有底气说

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一边飞一边修飞机,争取能够飞回来。

null

他很喜欢一架在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的飞机,伊尔 2 飞机。尽管浑身弹孔累累,但依然坚持飞行,最终安全返回。任正非觉得华为现在的情况,就跟这台飞机很像。

在你黄局长看来,制造业崛起,绝对是中国下一步的方向。

过去,中国“自上而下”创建了茅台神话。今天,我们必须 “自下而上”开创出一个新的传奇,“制造强国”。

唯有茅台所代表的“政治经济学模式”彻底失宠,才意味着“基建投资”和“房地产投资”的药方子被扔进历史的角落。

只有这样,主宰大国命运的“制造业投资”,才能迎来真正的历史地位。

只有这样,以华为为代表的硬科技,才能成为大国的标配。

只有这样,所有人才能看到命运向上的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