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周率π为什么会引起数学家的重视?如今已将它算到 30 多万亿位
引言:世界上有许多数字永远都无法被算尽,圆周率π就是其中一个。从古代开始,古人就一直在算圆周率,即使是到了现代数学家意识到圆周率是无法被算尽的,但依然坚持算下去,对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,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
数学这门学科被众多科学家认为是“理性之美”,而且很多科学学科都是在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不仅如此,对数学十分感兴趣的人就会觉得数学世界十分奇妙,每当进去遨游的时候就有种不想出来的感觉。当然也有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朋友,因为光是繁杂的数学公式就让人很头疼。但实际上如果稍微对数学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进行关注的话,你还是能够从中发现乐趣的。例如数学中存在一个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的数,圆周率π。
说到圆周率π,相信很多朋友都能够背到小数点后七八位,而且很多家长以小孩子能够背得越多π的小数位为傲。而那些背不得那么多小数位的人一般就会这么想,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这么多位呢?有什么用呢?除了这类问题之外,还有很多人对圆周率π这个数字本身就充满了疑问,为什么人类明明知道它是一个无理数,从古至今都一直在算π的小数位,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呢?
至于圆周率π是何时被发现的已无从考究,但是从古籍上我们可以得知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算圆周率了。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方国家,出现了很多先贤,其中有一位来自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对圆周率进行计算。据记载阿基米德应该是最早对圆周率进行计算的人,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见过的割圆术。所谓的割圆术就是在一个圆里面内接一个正多边形,这个多边形的边越多就越接近圆形。
于是阿基米德就不断地进行尝试,最终发现如果是在圆内接入正 96 边形的话,就能够得出圆周率有一个大概的范围。这个范围的上限是 3.1429,下限是 3.1408。过了大约七百多年后,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,他继续利用割圆术来算圆周率,他就是祖冲之。祖冲之沿袭了割圆术的方法,但是将正多边形的边数扩展到了 12288 条,因此得出来的圆周率也更加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,这让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。
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,圆周率结果是注定不能维持原来的结果。后续有科学家不断地打破纪录,例如在祖冲之之后的一千年,一位波斯数学家将π的小数位算到了后 16 位。时至今日,人类算出来的小数位已经远远不止几十位或者是几百位,因为人类利用超级计算机来辅助运算。截至目前为止,人类已经将圆周率的小数位算到了 30 多万亿位,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就是一台名为“PeterTrueb”的超级计算机。
那么回归到最初的问题,人类算出如此多位的圆周率,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有数学家表示,其实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几十位已经够人类使用了,我们之所以不断地算下去,无非就是想要打破记录而已。